為什麼自己不能規劃自己的生前告別式?
-vol.4 專訪|「花回想」創辦人 翁采宜
|篇章試閱|〈回想美好:翁采宜的溫柔離別花園〉
花回想和翁采宜小檔案:
翁采宜,從事花藝工作已有十多年,因緣際會之下從原本的婚禮佈置轉為喪禮,更將花藝設計帶入殯葬產業中,成為行業的先驅者。有感於殯葬產業的傳統和諸多限制,翁采宜決定打破禁忌的僵局,創辦「花回想」花藝品牌,以花為載體,寄託有關逝者的種種回憶,也存放自我生命中的獨特故事,儘管生命消逝,回憶與感動永不止息。
採訪撰文/Vaitin
花回想源起:何不來場生前告別式?
午後陽光燦爛灑落,進到「花回想」辦公室彷彿誤入世外桃源,各式各樣的花束擺滿角落,妝點出溫馨的空間,暖光流瀉,壟罩這一方溫暖又自在的小天地。
翁采宜作為喪禮花藝師已有十多年,因緣際會之下從原本的婚禮佈置轉為喪禮,更將花藝設計帶入殯葬產業中,成為行業的先驅者。
「其實就是勇於嘗試,不依賴別人。」一開始入行,一切都陌生而封閉,也許是因為死亡太過沈重,在難以面對的哀慟和儀式禁忌下,告別式的佈置和設計往往流於制式、冰冷、千篇一律,彷彿把離開之人的一生壓縮成一張遺照,失去厚度,也失去生命的溫暖與感動。
「為什麼不能自己規劃自己的生前告別式?」有感於殯葬產業的傳統和諸多限制,翁采宜決定打破禁忌的僵局,創辦「花回想」花藝品牌,以花為載體,寄託有關逝者的種種回憶,也存放自我生命中的獨特故事,儘管生命消逝,回憶與感動永不止息。
如果我們沒有明天——生前告別式意義
除了聊喪禮花藝師的工作,翁采宜也聊到了如何面對死亡。早期工作忙碌,沒有時間思考死亡,總覺得死亡是非常遙遠的事,然而生命每一秒都是未知,看似平順的日子下也許暗藏波濤,永遠不知道是明天先到,還是無常先來。「突然生病後,進入這個行業,逐漸明白死亡早晚會發生,覺得時間到就是到了,就能坦然面對,不害怕生死。」她笑著說:「這個年紀會提早做準備,不希望拖累孩子,提早買保險之類的,把自己打理好,不要留下負擔和遺憾,充實過好每一天。」死亡無可避免,他人的離開令人悲傷,而自我生命的消逝也往往令人感到恐懼,擔心留下遺憾。翁采宜提起她在電影裡學到面對死亡的方法:「可以試試辦自己的生前告別式,有些人在現場就會講一些平常不敢跟你講的話,感情更容易表達出來。與其在離開之後遺憾,不如在他還活著時,趕快把該說的都說完。」
人們永遠無法習慣告別,每一次的告別都是一種捨棄,那些攀附在自我身上的過去隨著告別漸漸死亡,蛻變成全新的當下,剝落再生成更完整的自己。「練習面對死亡其實能夠更了解自己,對自己坦承。你可以想像自己的生前告別式、幫自己挑照片、寫下想對某些人說的話。在寫的過程中,你會有不一樣的感觸、不一樣的想法,某些誤會或過節說不定也會慢慢解開。做這些能讓自己更清楚應該珍惜什麼、把握什麼、放下什麼,然後坦然面對生命。」海德格在《存在與時間》中提出「向死而生」的概念,唯有立於死亡面前,生命的意義才得以彰顯,也許這正是生前告別式意義。死亡篩去生命的雜質,篩去茫然與偽裝,篩去種種不安與猶豫,留下自我完整而獨特的價值。如果沒有明天,面對死亡,生命將義無反顧、奮力向前。
完整專訪內容與更多雜誌專欄收錄於 vol.4〈告別進行式〉!
收錄於 vol.4〈告別進行式〉
節錄部分篇章於〈回想美好:翁采宜的溫柔離別花園〉